Friday, November 9, 2012

BJ日記·不贊成聯署的取與捨

美劇The Newsroom中,我最喜歡的其中一段對白:"Do you know what I like about Will? He's not absolute sure about anything. He struggles with things, he's never certain he's right and sometimes he is not, but he tries hard to be (right). He struggles with things." 

我一直以為,世界上有絕對的真理,但沒有絕對的價值。這是因為我們必須考慮到在不同的事件背景或歷史當下,我們有需要做價值取捨的時候。有時我們迫切需要譴責壓迫、反對暴政集權,我們就不能假假中立兩邊開弓...有時我們需要優先關懷弱勢建構福利治國,我們就未必能尊重富人努力賺錢或許不應被征高稅的那種公平...而一旦來到非民主改革不可的時候,我們更未必能夠清高到等待民智開啓或反對街頭鬥爭…(這也是第13屆全國大專辯論賽的決賽辯題所討論的:政黨輪替還是民主素質更應優先。我認為,考慮社會背景和歷史需求,民主素質並非絕對的最高價值。) 不過當然,我們也會有必須都取另一個價值的時候。擇題再論。 

話説回來,若是把對於價值取捨的認知放到記者聯署要求國會禁止外來訪客在國會開記者會的事件上,我的看法是,我固然認同記者的感受、國會的莊嚴需要被尊重,也可以認同記者有權利發言、發表不滿而不否定其作為記者的專業,甚至我也可以理解支持聯署的記者對於記者會汎濫的反感和對於改善情況的殷切期盼…但是(刀大說,人生最重要就是這個but),我覺得有個同行說得好,在我們聯署要求禁外來者前,是否思考過為什麽國會記者會會汎濫?排除有人有議員濫用這個平臺是也宣傳不是也宣傳以外,有沒有一些是因為新聞不夠開放、媒體不夠自由,而導致很多公民社會運動在呐喊的國家、貪腐、環境甚至公共議題得不到媒體足夠公平的關注?進而迫使他們走進國會,希望能“狡猾地覬覦”、“有目的地利用”國會記者會的平臺喚起關注?如果有這些可能的話,那麽媒體在沒有做好準備給公民社會運動或者各種公共議題足夠公平的關注前,政府在沒有準備要開放公平、自由和不受壓制的報道前,誰又能凴什麽一刀切地斬斷這或許是他們唯一可“利用”的平臺--人民議會?除非你能告訴我,在現況下,這些“利用”國會記者的人一旦到國會外開記者會,而且是踩及政治地雷的記者會,也能獲得和在國會内同等數量和質量,包括中英巫文媒體的公平關注和報道,那或許還可以進一步去討論國會應該開放到何種程度。否則的話,我們為什麽沒有足夠的雅量接受資訊的轟炸?如果沒有考慮到社會背景和大環境的需要,只是一昧追求記者和國會所謂的權利、本分、本質、尊嚴、感受或羞恥問題,難免有些價值偏頗。

另外。對於人們想利用媒體取得曝光,這其實再正常不過。從政治家、政客到市民,從丹斯裏、拿督到阿貓都是如此,我相信媒體都很清楚。問題是:我們是否對所有人都採取了一樣不能容忍的態度?對於媒體被利用、平臺被濫用,我一樣認同垃圾資訊汎濫的現象應該被譴責、關注和處理。問題是:我們是否應該直接用封鎖資訊來源、封鎖平臺使用的方法來處理濫用問題?這幾個問題必須思考。 

動機良善,方法合適嗎?方法可取,環境可行嗎?環境可行,局限怎辦?考慮了局限,考慮了必要性嗎?一個決定,不能只取一環之好處而否定整體格局環環相扣的考量。這就是價值取捨的難度所在。 

不過,話又說回來,矛盾的是,雖然我覺得沒有絕對價值,但我卻相信我們應該追求相對的價值。那就是,我們在事件上的價值取捨如果非到必要時應該更傾向于符合自由、民主、平等、理性、正義、人權等較為普世的價值。正如孟子曰:捨生取義者也。雖然這樣的取捨應該常常被爭議和討論。 

當然,回歸對文章第一段對白的信仰,所有意見open to challenge。因為我自己也會一直反復思考,什麽才是更好的選擇。

而如果有絕對價值,或許可能是免於恐懼的資訊自由、開放思想和理性爭辯的空間是一定要被保障的吧。因為這是保護我們能時時討論和做出最合適取捨的屏障和護盾。

或許吧,“媒體人的眼睛,似乎總在此岸看彼岸。我們的信、望、愛,永遠靠不了岸。” 辯論人也一樣。放下情緒,用理性開啓討論,然後agree to disagreement,這是我的信仰。 

祝:記者節自在。

1 comment:

Anonymous said...

中間的那段讓我很感動。
對於這件事,心情確實很複雜。不想譴責,也不想就那麼ignore。